• 【IFAM 2021】服务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促进新材料科技自立自强——新材料国际发展趋势高层论坛在宁波成功举办【IFAM 2021】服务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促进新材料科技自立自强——新材料国际发展趋势高层论坛在宁波成功举办
    2021年10月16日~18日,“IFAM2021新材料国际发展趋势高层论坛”在宁波市隆重召开。本届论坛由材料学术联盟、国家新材料产业发展战略咨询委员会和中国材料研究学会主办,由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上海交通大学、浙江大学、浙江省科学技术协会、宁波市科技局、宁波市科学技术协会、宁波市委组织部人才办和《中国材料进展》杂志社承办。



    “新材料国际发展趋势高层论坛”系列会议由周廉院士发起,由材料学术联盟各单位轮流承办,旨在把握材料研究发展的前沿动态和加快培育中国材料青年人才,今年已是第11次举办。

    本届论坛设置了29个材料方向的分论坛和7个青年科学家论坛,首次设立了青年女科学家论坛,邀请了400余位知名专家及推荐了近120位优秀青年学者共同分享国内外材料科技最新研究成果、探讨关键问题和发展趋势。并设置了墙报展示和新材料及实验设备展览。



    2021年10月17日上午在宁波香格里拉酒店举行了大会开幕式,大会主席中科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薛群基院士、中国工程院秘书长陈建峰院士、科技部高新技术司雷鹏副司长、宁波市人民政府陈炳荣副市长分别致辞。中科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黄政仁所长主持开幕式。徐南平、徐惠彬、李言荣、魏炳波、谭天伟、高从堦、江东亮、周克崧、陈祥宝、蹇锡高、李仲平、丁文江、王玉忠、李卫、王迎军、陈芬儿、聂祚仁、周济、张联盟、张平祥、刘正东、宫声凯、彭寿、柴立元、任其龙、董绍明等28位院士,科技部高新技术司材料处曹学军副主任,中国工程院化工、冶金与材料工程学部办公室何朝晖副主任,浙江省科技厅孙旭东副厅长,浙江省科协武传宇副主席,宁波市科技局费小琛局长,宁波市科协陈文辉主席,及材料领域240余家高校、企业单位的领导、专家、学者1500余位代表出席开幕式。



    薛群基院士说,浙江省贯彻习总书记2020年视察时指示,正在聚力打造数字科学、生命健康和新材料三大创新高地,宁波在新材料研究和产业发展方面优势明显,市委市政府已明确将在“十四五”期间建设新材料科创高地,7月份发布了《宁波新材料科创高地建设行动方案(2021~2025年)》。他表示,本次高层论坛会议有材料领域的院士、专家、青年学者等1500余位到会交流,将对“十四五”期间我国材料科学技术和产业发展产生重要影响,也为宁波新材料科创高地建设提供很多指导和支持。



    陈建峰院士指出,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科技创新已成为国际战略博弈的主要战场。综合国力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竞争。9月份党中央时隔11年专门召开了中央人才工作会议,提出要深入实施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人才,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他表示,新材料国际发展趋势高层论坛自2011年创办以来,已经成为国内外材料领域重要的年度学术盛会,在把握材料研究发展前沿、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培育青年人才队伍等方面做出了积极的贡献。祝愿论坛再接再厉,为实现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雷鹏副司长代表科技部高新技术司向本次大会的举办表示祝贺,对长期以来支持国家科技创新和新材料产业发展的社会各界人士表示感谢。他指出,党和国家把科技创新的地位和作用提升到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而新材料是现代高新技术的基础和先导,具有重要的引领和支撑作用。在这一大背景下,详细分析了全球新材料发展现状及趋势,以及我国新材料发展面临的挑战及机遇,并希望通过此次高层论坛群策群力,共商材料发展大计,为材料领域科技创新能力提升和产业发展贡献智慧。



    宁波市人民政府陈炳荣副市长在欢迎辞中表示,新材料产业是高技术竞争的关键领域,宁波市新材料产业规模居七大国家级新材料基地之首,着力打造新材料科技城,推动形成了以磁性材料、石墨烯材料、高性能金属材料、合成新材料等细分领域为重点的新材料产业集群,涌现出一批优秀企业和创新平台。本次新材料国际发展趋势高层论坛在宁波举办,希望通过院士专家思想观点碰撞,为解决新材料共性问题、突破关键难点、探索前沿方向提供新的指引,促进广泛的合作,共谋新材料产业发展的美好明天。

    大会邀请了南京工业大学徐南平院士、中科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董绍明院士、国家制造业转型升级基金公司副总经理李北光先生、中科院宁波材料所黄政仁研究员、上海交通大学孙宝德教授、浙江大学/美国俄克拉荷马大学毛传斌教授作了精彩的大会邀请报告。

    南京工业大学徐南平院士作了题为“碳中和科技创新的若干思考”的邀请报告,他表示“碳中和”是一场深刻的产业革命和社会变革,到底是严峻挑战还是重大战略机遇,关键在于科技创新,材料科技人员重任在肩。报告围绕“碳中和”的内涵、对“碳中和”科技创新的认识以及其团队在“碳中和”方面的相关工作展开讨论。他指出,含碳矿产资源的使用是碳排放的主要原因。为达到“碳中和”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亟需解决以下两个问题:零碳能源价格全球最低,燃料/原料替代与流程再造代价最小。然而,解决这两个重点问题涉及零碳能源重构、零碳流程再造、非二气体减排以及碳汇和负排放4项技术。近年来,徐院士团队在这几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具体包括绿氢制备技术、大规模长时储能技术、低碳水泥基凝胶材料技术、生物质燃料乙醇膜法流程再造新工艺、CO2制甲醇膜法流程再造新工艺、膜法富氧/纯氧燃烧(NOx控制)、直接空气捕集CO2技术。



    中科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董绍明院士作了题为“纤维增强陶瓷基复合材料的研究与发展”的大会报告。他介绍到,陶瓷基复合材料在1970年左右被发明和认知,目前已发展成为最重要的高温热结构材料。报告首先介绍了他们团队围绕界面和陶瓷基体两个关键科学问题,在界面防护、超高温涂层制备技术、解决界面热失配和基体低结晶疏松结构问题开展的基础研究和创新设计,在高结构稳定、高热稳定、高致密(3高)陶瓷基复合材料和超高温陶瓷基复合材料、超高温涂层(2超)及整体结构设计制造(1整体)方面取得重大研制成果,为我国高分辨率空间遥感、新型飞行器技术升级和高水平自主发展提供了支撑。并阐述展望了陶瓷基复合材料在航空发动机热端结构的应用前景、基础科学问题及近年研究进展,以及在高纯SiC半导体材料、高稳定量子材料方面的前沿拓展和发展前景。



    国家制造业转型升级基金公司副总经理、中国制造2025主要执笔人之一李北光先生作了题为《中国制造——从创新活动到创新体系效能一共分几步?》的大会报告,他指出,美国的科技成果转化达不到预期目标的比例为26.5%,而我国是75%,创新效能很差。他从创新体系建设——架构完整度、评价标准——资源整合度、创新生态——功能专业度3方面剖析了问题和差距。指出,我国目前缺少中试机构的创新组织,科研机构和企业的定位存在问题,导致基础研究和企业发展分散、低效、重复,并且各行业专业数据和应用数据没有机构承接和开发利用;我国应尽快补齐工作分解结构标准、价值管理标准和技术就绪度标准;我们的产业发展没有专业化的区域产业定位,应明确优势和特色产业,然后围绕其进行创新生态的建设。



    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黄政仁研究员作了题为“先进碳化物陶瓷性能设计与工程应用”的报告。他指出SiC基陶瓷材料热/电性能设计调控的基本思路,是通过晶界相控制设计更高热导率的SiC陶瓷,通过复相设计获得高绝缘高导热SiC复相陶瓷,引入导电第二相获得高导电SiC复相陶瓷。SiC陶瓷是新一代核能系统重要的堆芯核原料输送管道候选材料,黄政仁研究员团队通过研发高纯、无团聚的超细低中子吸收截面烧结助剂制备出了高性能耐中子辐照SiC陶瓷材料。此外,他们团队研制了一系列重大工程用高性能SiC陶瓷部件,具体包括面向国家战略安全的空间轻量化SiC反射镜、面向高端装备急需的微电子装备用大尺寸高精密部件以及面向重大产业急需的高性能SiC热交换部件3类典型产品。SiC陶瓷材料是国家战略及国民经济发展急需的关键材料,材料性能-结构耦合设计与大尺寸、复杂形状、结构功能一体化制备技术仍是其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



    上海交通大学孙宝德教授作了题为“高温合金铸件超限精密铸造技术及发展趋势”的报告。他在报告中指出,高温合金铸件铸造在人类历史发展上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同时也是当前世界大国之间的竞争焦点。而常规的熔模铸造已经不能应对发展的新需求,必须发展新型的精密铸件技术。目前在精密铸造铸件制造过程中,从技术瓶颈角度来讲有铸件疏松、薄壁欠铸、尺寸超差的三大缺陷。相应地,可从超限精密铸造工艺设计、调压精密铸造技术、尺寸精度问题等关键技术的角度来克服以上缺陷。进一步阐述了其团队研发的铸件在实际生产应用中的情况,并指出,尽管花了很多钱,用了很多时间、很多人致力于此项工作,我们目前的铸造研究还是太落后了,完全不能满足国家发展的需求。希望研究人员能把握未来发展趋势,基于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智能铸造理论和技术实现铸造过程的数字孪生,促进高温合金铸件超限精密铸造技术的发展。



    浙江大学/美国俄克拉荷马大学毛传斌教授从生物学及化学的角度,对噬菌体性能进行了介绍,指出其相比于其他材料的特殊之处:1)可以通过感染细菌大批量生产;2)是非常均一的体系;3) 可以自我组装成更高级的结构;4) 可以和非生命材料复合;5) 可以通过改造基因的手段改造表面。基于以上噬菌体的特殊之处,毛传斌教授采用各种各样的噬菌体实现了疾病治疗和诊断,并在报告中详细阐述了通过噬菌体实现诊断疾病、肿瘤靶向性治疗、肿瘤体内筛选、基因治疗、干细胞分化、组织再生、骨再生、神经再生的过程及机理,且强调在该过程中未产生任何副反应。此外,由于噬菌体本身是复制出来的,所以其化学、形状、尺寸非常均一,具有很好的重现性,因此其作为纳米药物可以解决纳米医学方面一直存在的重现性差的问题。由此可知,噬菌体未来在生物材料领域仍具有巨大潜力。



    在17日晚举办的大会闭幕式上,大会秘书长贾豫冬先生宣布了“第七届优秀青年科学家论坛”的16位优秀青年报告奖获奖名单,以及11位优秀POSTER获奖作者名单,到场院士一起为获奖代表颁奖。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黄政仁所长和昆明理工大学王华校长进行了IFAM会旗交接仪式,2022IFAM论坛将在昆明市举办。











  • 【IFAM 2021】前沿之声,大咖云集!材料学术盛宴——IFAM2021倒计时 | 10月16-18日·宁波【IFAM 2021】前沿之声,大咖云集!材料学术盛宴——IFAM2021倒计时 | 10月16-18日·宁波
    在各位院士,专家大力支持下,一年一度的“IFAM2021新材料国际发展趋势高层论坛(第十一届)”将于2021年10月16-18日在宁波召开。目前27个分会,2个产业化论坛,七个青年科学家分会已经准备就绪!IFAM首次设立了青年女科学家论坛。400篇邀请报告,120篇青年报告,120+张贴报告,30+院士,数百位材料大咖莅临!

    热忱欢迎各位专家、学者和产业单位人士出席!










  • 【IFAM 2021】新材料国际发展趋势高层论坛 • 第二轮通知【IFAM 2021】新材料国际发展趋势高层论坛 • 第二轮通知



    ——
    ——  注册须知  ——

    一、注册方式

    1.关注会议公众号“IFAM新材料国际发展趋势高层论坛”,进入IFAM微网站注册

    2.会议网站:www.ifamat.com

    所有参会代表请在线上完成注册。

    注册咨询微信群:


    二、会议重要截止时间

    2021 年 4 月30日                第一轮通知

    2021 年 7 月15日                第二轮通知

    2021 年 9 月25日                POSTER报告上传截止

    三、展览

    展览赞助联系人

    费老师 13261550968(微信同号)

    富经理 13811320379




    四、会议论文出版

    会议面向各位与会专家、学者、在读学生广泛征集与会议主题相关的论文,内容包括新材料相关领域各分论坛方向,形式包括但不限于综述、研究报告、评述等。所收论文由会议学术委员会审阅,被录用后将刊登在《中国材料进展》期刊上。

    截稿日期:2021年11月20日

    联系人:

    惠  琼 18091886252

    张雨明 15029186753

    五、会议POSTER征集

    会议POSTER征集    POSTER摘要应包含研究背景、实验、实验结果、主要结论等。报告尺寸为:900*1500 mm(竖版),JPG 格式。纸质版需自行制作。会议设置优秀POSTER奖,并颁发奖状;截稿日期:2021年9月25日。

    联系人:

    吴  锐,15771915579,wurui0929@126.com

    娄  明,17630709226,louming@nimte.ac.cn

    六、会议注册费用及支付方式



    支付方式:汇款或注册同时微信支付

    汇款信息:

    注册完成后获得注册编号

    汇款请注明:注册确认码+注册人姓名

    并登录个人中心上传汇款凭证。

    户  名:《中国材料进展》杂志社

    开户行:中国工商银行股份有限公司西安未央支行

    账  号:3700 0236 0920 0131 322

    联系人:张雪莹

    电  话:029-86226599

    传  真:029-86282362

    七、宾馆预定

    详见会议网站,代表可在官网注册时按照提示填写完成注册信息,选择酒店并完成缴费。

    宾馆预订近期开放。

    会议组委会联系方式

    联系人:

    张雨明 150 2918 6753

    费蒙飞 132 6155 0968(《中国材料进展》杂志社)

    卢光明 137 0684 3174(宁波所)

    官方电子邮箱:ifam2021@nimet.ac.cn









  • 【IFAM 2021】新材料国际发展趋势高层论坛 • 延期举办公告【IFAM 2021】新材料国际发展趋势高层论坛 • 延期举办公告

  • 【IFAM 2021】新材料国际发展趋势高层论坛 • 拟定分会主题【IFAM 2021】新材料国际发展趋势高层论坛 • 拟定分会主题

  • 【IFAM 2021】新材料国际发展趋势高层论坛 • 第一轮通知【IFAM 2021】新材料国际发展趋势高层论坛 • 第一轮通知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 日程安排 ——


    图片

    图片



    —— 注册须知 ——

    一、注册方式

    会议公众号“IFAM新材料国际发展趋势高层论坛”

    会议网站:即将开放

    所有参会代表请在线上完成注册。


    二、会议重要截止时间

    2021 年 4 月30日                第一轮通知

    2021 年 7 月15日                 第二轮通知

    2021 年 9 月05日                POSTER报告上传截止

    2021 年 9月 10日                 第三轮通知


    三、展览

    赞助联系人:王 方 13991338060

    参展联系人:富甘霖 13811320379

    图片


    四、会议论文出版

    会议面向各位与会专家、学者、在读学生广泛征集与会议主题相关的论文,内容包括新材料相关领域各分论坛方向,形式包括但不限于综述、研究报告、评述等。所收论文由会议学术委员会审阅,被录用后将刊登在《中国材料进展》期刊上。

    截稿日期:2021年9月20日

    联系人:

    惠 琼 18091886252

    张雨明 15029186753


    五、会议POSTER征集

    POSTER摘要应包含研究背景、实验、实验结果、主要结论等。报告尺寸为:900*1500 mm(竖版),JPG 格式。纸质版需自行制作。会议设置优秀POSTER奖,并颁发奖状。

    截稿日期:2021年9月20日。

    联系人:

    吴 锐 15771915579

    王 方 13991338060


    六、会议注册费用及支付方式

    图片

    支付方式:汇款或注册同时微信支付

    汇款信息:

    注册完成后获得注册编号

    汇款请注明:注册编号+注册人姓名

    并登录个人中心上传汇款凭证。

    户  名:《中国材料进展》杂志社

    开户行:中国工商银行股份有限公司西安未央支行

    账  号:3700 0236 0920 0131 322

    联系人:张雪莹

    电  话:029-86226599

    传  真:029-86282362


    七、宾馆预定

    详见会议网站,代表可在官网注册时按照提示填写完成注册信息,选择酒店并完成缴费。

    宾馆预订预计2021年6月30日前开放


    会议组委会联系方式

    联系人:

    张雨明 150 2918 6753

    费蒙飞 132 6155 0968(《中国材料进展》杂志社)

    卢光明 137 0684 3174(宁波所)

    官方电子邮箱:ifam2021@nimet.ac.cn










  • 【新格局下新任务,共话材料争自主】IFAM2020新材料国际发展趋势高层论坛在西安成功举办【新格局下新任务,共话材料争自主】IFAM2020新材料国际发展趋势高层论坛在西安成功举办

    2020年10月30日-11月1日,“IFAM2020新材料国际发展趋势高层论坛”在西安国际会议中心隆重召开。本届论坛由材料学术联盟,中国材料研究学会,国家新材料产业发展战略咨询委员会,西安市人民政府主办,由西安交通大学、北京工业大学、西北有色金属研究院、西安市科技局承办。



    “新材料国际发展趋势高层论坛”系列会议由中国材料研究学会原理事长周廉院士发起,材料学术联盟各单位轮流承办。已在淄博、昆明、成都、西安、上海、南京、沈阳、武汉等地连续召开了9届,今年是第10届。


    本次论坛的大会学术报告分为材料与冶金、电子材料技术与应用、材料制备与应用、超材料4个方向,共有11个特邀大会报告。还设置了26个分论坛及“第六届优秀青年科学家论坛”的6个分会,共有逾390个邀请报告、约110个推荐报告,超过500位知名材料科学家和优秀青年学者分享成果。资源循环新技术论坛、航空复合材料论坛、超导及应用论坛,以及“第六届优秀青年科学家论坛”于10月30日召开。22个分论坛在11月1日同时举办:超声材料科学与技术论坛、先进轻质金属结构材料论坛、材料服役行为论坛、能源电池材料论坛、先进高分子材料论坛、先进碳碳及陶瓷基复合材料论坛、先进金属基复合材料论坛、绿色与功能建筑材料论坛、电子信息材料论坛、材料界面与表征论坛、计算材料学论坛、3D打印材料制备与成形技术论坛、材料智能制备加工论坛、超材料论坛、智能材料前沿论坛、生态环境材料论坛、高熵合金与非晶材料论坛、纳米材料论坛、高温金属结构材料论坛、生物医用材料论坛、凝固与晶体生长论坛、冶金新技术论坛。本届论坛的分会设置保留了往届的重点、热点、关键领域,兼顾了承办单位的研究特色和地域优势,各分论坛主席和召集人均为本领域具有极高影响力的专家。论坛还设立了POSTER交流评奖活动和新材料产业展览,促进科研人员纵向沟通,学术与产业供求交流,产、学、研、用多方联合,切实推进新材料前沿发展。



    31日的论坛开幕式由论坛主席、北京工业大学聂祚仁院士主持。北京工业大学党委书记谢辉教授致欢迎词,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副主任高瑞平研究员、中国工程院秘书长陈建峰院士、陕西省人民政府副省长方光华分别致辞。


    开幕式前,陕西省人民政府省长赵一德、西安市人民政府市长李明远等领导接见了与会院士。


    出席开幕式的嘉宾还有国家科技部高新司副司长雷鹏,西安市人民政府副市长马鲜萍,陕西省人民政府副秘书长高阳,陕西省教工委书记王建利,陕西省科技厅副厅长史高领,西安市科技局局长李志军。中国工程院薛群基、张兴栋、周克崧、刘炯天、徐惠彬、李言荣、谭天伟、陈祥宝、蹇锡高、丁文江、李仲平、李卫、王玉忠、谢建新、毛新平、吴锋、张联盟、周济、李贺军、董绍明、彭寿、宫声凯、刘正东、柴立元、任其龙、张平祥院士,中国科学院魏炳波、郑泉水、杨德仁、邹志刚、朱美芳院士,国际材料联合会主席韩雅芳教授等嘉宾,及来自材料领域200余家高校、企业单位的领导、专家、学者约1000位代表出席开幕式。


    高瑞平研究员在致辞中回顾了自己于首届IFAM论坛上发表感言,以及其它几届IFAM论坛的参会经历。通过不断的交流和学习,论坛一起见证了材料研究范式的不断变革、学科交叉融合的日益深化、材料多层次跨尺度多级耦合发展,更加重视问题导向的材料科学基础研究。本届论坛是在我国新冠疫情防控工作取得阶段性胜利、社会经济逐渐走向恢复的形势下召开的,也是在十九届五中全会胜利闭幕之际召开的。材料研究已经成为现在乃至未来科技发展的焦点问题,在科技部公布的35项卡脖子技术中,27项与材料研究有关。作为材料科技工作者,更应当把握时机,乘风破浪。



    陈建峰院士代表中国工程院向本次大会的胜利召开表示祝贺,他指出,材料关乎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疫情期间,各种检测试剂等都离不开新材料产业的支撑,重要性可见一斑。党中央十九届五中全会上特别指出,要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在“双循环”新格局下,产业链自主保障和技术自主保障是科技工作者的使命。IFAM系列会议始终坚持高端性、前瞻性和针对性地服务国家战略,邀请了多领域的国内外专家交流合作,推动我国乃至世界新材料发展水平,加快我国形成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做出了自己的努力和贡献。



    方光华副省长代表陕西省人民政府欢迎大家的到来,并简要介绍了陕西的材料产业发展情况:一是新材料产业基础好,品种齐全,尤其是稀有金属深加工、现代煤化工产业、无机非金属矿开发利用等领域全国领先;二是矿产资源富集,有产业发展的资源保障;三是有人才优势和技术支撑。希望本次论坛能够推动陕西新材料研究和产业取得更大的成功和发展。



    随后举行的大会学术报告部分,邀请了聂祚仁院士、介万奇教授、杨斌教授、杨德仁院士、郑泉水院士、蒋成保教授、单智伟教授、汤慧萍教授、郑强教授、周济院士、徐卓教授分别就材料与冶金、电子材料技术与应用、材料制备与应用、超材料4个主题作精彩报告。


    聂祚仁院士作了题为“生态环境材料有与材料生命周期工程——理论与实践”的精彩报告,回顾了生态环境材料概念的提出背景与发展历史,以塑料杯与纸杯、生物燃料与化石燃料、太阳能光伏电池组件等绿色产品选择与新材料研发中遇到的问题为例进行了生命周期分析,介绍了生态环境材料的重要基础理论——材料生命周期评价方法和技术体系,综述了材料生命周期工程领域前沿理论与实践的研究与应用成果。最后,总结了材料生命周期工程的优势:践行生态文明建设,实现材料效能倍增,资源能源消耗减半。



    西北工业大学介万奇教授在题为“复杂合金的凝固控制及其应用”的报告中,首先从凝固技术的发展入手,分析了现代凝固技术的形成过程,以及与冶金学科和人工晶体生长的历史渊源;其次,介绍了多元合金凝固过程的复杂性与简化,指出凝固过程量化研究复杂,但从工程角度可以找到简化解,根本解决问题需要材料基因组计划;最后,介绍了凝固控制的应用实例——大型高质量铝合金铸件控压成型关键技术及其在航空航天关键构件、陕西法士特重型卡车变速器、高铁等中的应用情况。



    昆明理工大学杨斌教授作了题为“有色金属真空冶金新技术的研究及应用”的报告。他指出有色金属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绿色高效的冶金技术是有色金属冶金行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障。报告介绍了“含铟粗锌中高效提炼铟”、“复杂锡合金真空蒸馏新技术”、“新一代绿色高效提炼贵金属技术”等有色金属真空冶金领域的新技术,并指出真空冶金技术未来将在锡、铅、锌、铋、锑等重有色金属,铟、锗、硒、碲等稀散金属,银、金、钯、铂等贵金属,铝、镁、钛、锂等轻金属的提取提纯方面发挥积极作用。有色金属真空冶金技术在资源的绿色高效利用领域的应用前景十分广阔。



    杨德仁院士在题为“铸造单晶硅的生长和应用”的报告中指出,太阳能光伏几种主要材料的制造方法主要有两种,分别是直拉单晶法和铸造单晶法。在这两种方法的基础上,TF Ciszek发明了铸造单晶法,该方法结合了直拉单晶法和铸造单晶的优点,但是通过该方法生产的铸造单晶依然有位错、单晶率、籽晶等难题,制约了其产业化。2009年,杨德仁院士团队通过晶界工程,设计合适的功能晶界,明显降低了晶体位错、改善了晶体质量,使我国成为了国际上唯一可以大规模生产铸造单晶硅的国家。



    郑泉水院士的报告题目为“结构超滑技术的重大机遇与挑战”。报告首先介绍了超滑结构的开端和发展,接着重点讲解了超滑结构在射频MEMS器件及系统的应用,并指出了射频MEMS器件及系统存在巨大的潜在市场,进一步谈到结构超滑对材料性能提出了新的挑战,最后总结提出了“零”摩擦改变世界、助推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愿景。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蒋成保教授在题为“稀土磁性功能材料设计、制备及应用”的报告中,简要介绍了稀土的发展历史、特性和我国的稀土产业,展示了稀土在稀土永磁材料、稀土超导材料、稀土发光材料中的应用,重点介绍了宽温域、耐腐蚀稀土磁致伸缩材料和大应变新型Fe-Ca磁致伸缩材料以及高温稀土永磁材料的创新研制,为相关高新技术和军工领域装备升级提供了自主保障。



    西安交通大学单智伟教授作了题为“金属材料变形与损伤机理的原位研究及其应用”的报告。介绍了基于原位透射电镜等先进表征技术在精准认知金属材料变形与损伤的微观起源及其动态演化规律方面的研究和发现,包括微纳尺度晶体金属的变形与损伤机理研究、微纳尺度非晶金属材料的变形与损伤规律和氢致金属材料界面损伤与变形机理,相关基础研究结果为高性能长寿命金属材料研制提供了新思路和新方法。



    西北有色金属研究院副总工程师汤慧萍教授介绍了粉末床电子束3D打印技术(SEBM)的特点、优势,增材制造方面的最新进展,国内外装备研制情况和发展趋势,重点介绍了所在团队及西安赛隆公司在SEBM技术的专用材料研制、工艺开发、标准制定和产品研发方面的成果。报告最后对SEBM技术的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指出随着技术和装备发展进步和专利即将过保护期,我国SEBM技术和产业将迎来快速发展。



    太原理工大学党委书记郑强教授作了题为“多组分多相高分子材料流变学理论及其应用”的报告,对近年来围绕多组分聚合物体系形态结构与黏弹响应所开展研究的前沿结果进行了总结和评述,涉及粒子填充聚合物体系的结构演化和流变行为、高分子共混体系的相行为与黏弹响应。展示了基于理论成果开展的包括大口径高强度聚烯烃管道、大尺寸高载荷轮胎等的材料制备与加工方面的工程化研制,以及高分子凝胶流变学方向的前沿研究成果。



    周济院士在题为“广义超材料:超材料与常规材料的融合”的报告中,介绍了超材料、常规材料、广义超材料各自的概念及范围,并介绍了团队提出的通过超材料与常规材料融合发展兼具超材料和常规材料优势的新型功能材料思想,以及在此基础上发展出的介质基电磁超材料、自然超常介质,以及若干基于超构机制的“常规材料”实例及工作。



    西安交通大学徐卓教授的报告题目为“高性能透明压电材料”。分别介绍了PMN-PT基弛豫铁电陶瓷、稀土掺杂的PMN-PT基弛豫铁电单晶、高性能投明压电单晶及压电器件的研制。PMN-PT压电单晶较PZT压电陶瓷,压电性能得到了革命性的提升,近年来,稀土元素掺杂的PMN-PT单晶,又将压电性能提升数倍;采用交流电场的极化方式,压电性能可进一步提高,并使之成为透明压电单晶材料,兼具优异的压电性能和光电性能。




    在31日晚举办的大会闭幕式上,西安交通大学王树国校长致辞,徐可为教授宣布了“第六届优秀青年科学家论坛”的18位优秀青年报告奖获奖名单,以及11位优秀POSTER获奖作者名单,到场院士一起为获奖代表颁奖。


    北京工业大学聂祚仁院士和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黄政仁所长进行了IFAM会旗交接仪式,下一届IFAM论坛将于2021年9月在宁波举办。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徐惠彬校长在总结中对会议主办、承办、协办单位、论坛志愿者及与会院士、专家、代表表示了感谢,希望大家在分会中作好报告、踊跃提问,开好会、交流好、每个人都有收获!

  • 10月30—11月1日,IFAM2020新材料国际发展趋势高层论坛将于西安召开!10月30—11月1日,IFAM2020新材料国际发展趋势高层论坛将于西安召开!

    中国工程院化工、冶金与材料工程学部、材料学术联盟、国家新材料产业发展战略咨询委员会和中国材料研究学会自2011年起开始主办“新材料国际发展趋势高层论坛”(IFAM)系列会议,以把握材料研究发展的前沿动态,加快培育中国材料青年人才,成为了新材料领域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学术活动和反映国内外材料学科发展最新趋势的高端平台。IFAM每届会议根据最新研究热点和地区特色设置若干分论坛,所有报告均为邀请报告,具有极高的时效性和参考价值。今年由于受疫情影响,会议更改了举办地点和时间,敬请谅解。

    由西安交通大学、北京工业大学等单位承办的“IFAM2020新材料国际发展趋势高层论坛”将于2020年10月30-11月1日在西安国际会议中心(西安市浐灞生态区世博大道2626号)举行,论坛拟邀请约400位国内外知名材料科学家在超材料、材料界面表征、先进复合材料、计算材料学、高熵合金与非晶材料、生物医用材料、轻质金属结构材料、3D打印材料与制备、材料服役行为等20余个新材料领域作精彩报告。本次会议还设立了新材料产业展览,共享新材料发展成果。会议联合国家自然基金委员会、中国工程院教育委员会组织的“IFAM第六届优秀青年科学家论坛”,将吸引一批优秀青年学者共同分享论坛成果。受疫情影响,会议规模将限制在1000人。热忱欢迎各位专家、学者和产业单位人士出席!



    组织机构


    主办单位

    材料学术联盟

    国家新材料产业发展战略咨询委员会

    中国工程院化工、冶金与材料工程学部

    中国材料研究学会

    西安市人民政府


    承办单位

    西安交通大学

    北京工业大学

    西安市科学技术局

    《中国材料进展》杂志社


    合作承办

    西北有色金属研究院

    西北工业大学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陕西科技大学

    金属材料强度国家重点实验室

    金属多孔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 凝固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


    支持单位

    中国工程院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

    国家科技部高新司

    国家科技部基础司

    国家工信部原材料司


    名誉主席

    周  廉

    聂祚仁、魏炳波、刘炯天、

    张平祥、徐惠彬、李言荣、谢建新

    合作主席

    周  济、谭天伟、吴  锋、

    李贺军、李志健

    执行主席

    孙  军、郭  福、单智伟

    秘书长

    贾豫冬、吴玉峰、王爱红


    学术委员会

    周  廉、徐惠彬、李言荣、谢建新

    干    勇、黄伯云、丁文江、李元元

    魏炳波、陈建峰、刘炯天、薛群基

    周    玉、赵连城、江东亮、王震西

    屠海令、陈立泉、才鸿年、姜德生

    吴以成、何季麟、周克崧、陈祥宝

    谭天伟、李仲平、蹇锡高、王海舟

    王玉忠、李    卫、王迎军、毛新平

    吴    锋、张联盟、周    济、潘复生

    聂祚仁、宫声凯、张平祥、彭    寿

    李贺军、董绍明、刘正东、涂善东

    任其龙、柴立元、范守善、南策文

    刘忠范、邹志刚、张清杰、朱美芳

    吕    坚、韩雅芳、张增志、吕昭平

    王鲁宁、林均品、刘雪峰、宿彦京

    张    勇、蒋成保、马朝利、孙志梅

    邓龙江、张万里、孙宝德、张    荻

    曾小勤、介万奇、黄卫东、李金山

    付前刚、林    鑫、翟    薇、孙    军

    李长久、徐    卓、单智伟、潘希德

    任晓兵、憨    勇、丁向东、刘    刚

    马    伟、马    飞、马天宇、赵永庆

    汤慧萍、闫    果、葛    鹏、张于胜

    沈晓冬、顾忠伟、常    辉、韩恩厚

    马秀良、马宗义、傅正义、王发洲

    麦立强、郭    福、陈树君、王丽梅

    宋晓艳、吴玉峰、席晓丽、王朝晖

    许并社、郭俊杰、姚    燕、周少雄

    徐    坚、黄险波、张忠伦、潘    峰

    翁    端、陈弘达、武高辉、耿    林

    黄玉东、张立群、杜    勇、刘    咏

    刘日平、王立平、程兴旺、陈人杰

    陈延峰、范润华、杨中民、杨    槐

    史玉升、闫春泽、王昭东、蒋    斌

    顾    宁、钱春香、孙立涛、邢丽英

    严    密、张聪惠、王快社、马建中

    朱建锋、梁淑华



    注册须知


    一、注册通道

    1.关注公众号,点击 IFAM2020 按钮进入注册;

    2.点击文末 阅读原文 进入注册

    3.电脑登录会议网站:http://www.ifamat.com。

    所有参会代表请在线上完成注册。


    二、会议重要截止时间

    2020 年 6 月 15 | 第一轮通知

    2020 年 9 月 15 日 | 第二轮通知

    2020 年 10 月 15 日 | POSTER报告上传截止

    2020 年 10月 20 日 | 第三轮通知

    2020 年 10 月 30 - 11 月 1 日 | 会议举办


    三、展览


    赞助联系人: 13991338060

    参展联系人:富甘霖 13811320379


    四、会议论文出版

    会议面向各位与会专家、学者、在读学生广泛征集与会议主题相关的论文,内容包括新材料相关领域各分论坛方向,形式包括但不限于综述、研究报告、评述等。所收论文由会议学术委员会审阅,被录用后将刊登在《中国材料进展》期刊上。详细信息请访问论坛官网:http://www.ifamat.com;截稿日期:2020年11月29日。

    联系人

    18091886252

    张雨明 15029186753


    五、会议POSTER征集

    POSTER摘要应包含研究背景、实验、实验结果、主要结论等。POSTER尺寸为:900*1500 mm(竖版),JPG格式,需提前将电子版上传至论坛官网:http://www.ifamat.com。纸质版需自行制作。会议设置优秀POSTER奖,并颁发奖状。截稿日期:2020年10月15日。

    联系人

    吴  锐 15771915579

    王  方 13991338060


    会议组委会联系方式

    张雨明 15029186753(《中国材料进展》杂志社)

    费蒙飞 13261550968(《中国材料进展》杂志社)

    李  杰 15829547709(西安交大)

    顾一帆18811213393(北工大)

    官方电子邮箱:ifam2020@bjut.edu.cn









  • IFAM2019新材料国际发展趋势高层论坛于武汉圆满落幕!IFAM2019新材料国际发展趋势高层论坛于武汉圆满落幕!

    2019年9月24-26日在武汉国际会议中心召开的“新材料国际发展趋势高层论坛(IFAM2019)”系列会议已完美落下帷幕。本届论坛由中国工程院化工、冶金与材料工程学部,材料学术联盟,国家新材料产业发展战略咨询委员会和中国材料研究学会主办,武汉理工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单位承办,旨在把握材料研究发展的前沿动态,加快培育中国材料青年人才,是新材料领域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学术活动和反映国内外材料学科发展最新趋势的高端平台。论坛自2011创办以来得到业界人士的广泛参与和一致好评,是材料届规模性大、综合性强的的学术盛宴。论坛所有报告均为邀请报告,大会报告及分会设置均紧扣新材料前沿发展,是具有极大影响力和时效性的高端学术交流平台。


    本次论坛还设置了28个分论坛及“第五届优秀青年科学家论坛”,共有逾500位国内外知名材料科学家和优秀青年学者作报告,参会人数突破1800人。其中新材料国际发展趋势国际论坛汇聚了来自美国、加拿大、日本的海外专家,是本届大会的一大特色。


    新材料国际发展趋势高层论坛

    IFAM2019新材料国际发展趋势高层论坛于9月25日顺利召开!本论坛邀请了大会主席徐惠彬院士,中国工程院主席团成员、中国工程院化学、冶金与材料学部原主任薛群基院士,武汉理工大学校长张清杰院士致开幕词,随后举行的大会特邀学术报告环节邀请了著名材料科学家崔屹教授、刘忠范院士、傅正义教授、武高辉教授、胡曙光教授、彭寿教授、沈晓冬教授、赵东元院士、王晓临教授、李述汤院士就5个主题分别作了精彩报告。特别地,武汉市市长周先旺出席本次会议并发表致辞,对远道而来的嘉宾表示欢迎并强调要运用好论坛交流成果,为建设新武汉而努力。院士和专家慷慨激昂的演讲、参会人认真专注的聆听给我们呈现了一场高水平的学术盛宴。








  • IFAM2018新材料国际发展趋势高层论坛隆重开幕IFAM2018新材料国际发展趋势高层论坛隆重开幕


    2018年9月17日,“2018新材料国际发展趋势高层论坛”(IFAM2018)在沈阳皇朝万鑫酒店隆重召开。本届高层论坛由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北京科技大学、沈阳市科技局等联合承办。由中国材料研究学会原理事长、顾问周廉院士发起、中国工程院化工、冶金与材料工程学部、中国材料研究学会、材料学术联盟主办的“新材料国际发展趋势高层论坛”系列会议,自2011年开始由材料学术联盟7家单位依次承办,在淄博、昆明、成都、西安、上海和南京6地召开了7届,逐年发展壮大,已成为国内材料界综合性强、报告水平高、影响力大的材料领域学术盛会,为国内材料研究人员搭建了高端的展示、交流平台。

    本届论坛邀请了360余位国内外知名材料科学家围绕材料制备与服役行为、先进金属结构材料、超材料、先进磁性材料、电子信息功能材料、能源电池材料、材料界面与控制、先进复合材料、计算材料学、先进高分子材料、先进陶瓷材料、高温合金、高熵合金与非晶材料、材料智能制备加工、生物医用材料、石墨烯材料等新材料领域的最新进展和发展趋势作了精彩报告。将举行相关材料主题分论坛17个,其中“超材料分论坛”和“第四届IFAM优秀青年科学家论坛”在9月16日下午召开。论坛还特别设立了“新材料产业与技术投资促进国际论坛”。

    国家科技部高新司材料处李志农调研员,中国工程院学部一局吴国凯副局长,中国工程院化工、冶金与材料工程学部办公室王爱红处长,沈阳市人民政府姜有为市长,沈阳市科技局赵日刚局长,大会名誉主席、西北有色金属研究院名誉院长周廉院士及中国工程院院士谢建新、徐惠彬、王震西、柯伟、封锡盛、赵连城、桑凤亭、王国栋、姜德生、周克崧、丁文江、蹇锡高、王玉忠、毛新平、周 济、张联盟、潘复生、聂祚仁,中国科学院院士朱经武、叶恒强、李依依、成会明、孙世刚、刘维民、杨德仁等30位院士,香港城市大学副校长吕坚院士,美国乔蒂·马宗德教授,加拿大杨军教授,中国材料研究学会秘书长韩雅芳教授,中国科学院金属所所长左良研究员,及来自国内外材料领域280余家高校、企业单位的领导、专家学者、青年学生等1000余人出席开幕式。大会开幕式由大会主席、中科院金属所韩恩厚研究员主持。大会主席谢建新院士、中国科学院金属所所长左良研究员、沈阳市人民政府姜有为市长、大会名誉主席周廉院士分别致辞。

    谢建新院士发表了热情洋溢的开幕致辞。他介绍说,“新材料国际发展趋势高层论坛”是周廉院士倡导和发起的,本届论坛结合了时下新材料发展的前沿领域、战略新兴性领域及国家重大需求领域,也结合了东北新材料产业特色,希望能够很好地促进各方的交流合作、也能助力东北经济振兴。

    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所长左良研究员在致辞中对各位来宾表示了感谢和欢迎,并简要介绍了金属所65年来在纳米金属结构材料、碳纳米材料、材料疲劳与断裂行为、金属腐蚀防护技术等国家重大战略领域的原创性科技成果。左所长表示,“国际新材料发展趋势高层论坛”汇集了众多海内外知名科学家共商我国新材料发展大计,是中国材料界极具影响力的学术盛会。金属所欢迎各位院士、专家和领导籍此机会多多给予指导和帮助、促进合作发展、成果转化。

    姜有为市长指出,新材料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重要支撑和保障。沈阳在材料领域科研实力雄厚,具有中国科学院沈阳分院、中科院金属所、铸造研究所、化工研究院、东北大学等材料科教资源和人才优势,已培育出一批行业龙头企业和创新型企业,初步形成了金属、化工、建筑等三大先进材料产业集群。本次论坛的召开将为材料创新与技术进步提供新方向、激发新思想,推动我国新材料产业加快发展和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增进沈阳与国内外材料领域专家的合作。

    大会名誉主席周廉院士在致辞中介绍了“新材料国际发展趋势高层论坛”系列会议的发展壮大历史,指出该系列会议在国内材料界影响力越来越大,是因为一直坚持着几大传统和特色:坚持关注纳米材料、能源材料、生物材料、光电信息材料4大新材料领域和关键传统材料;坚持邀请高水平报告人,一般高端人才会占特约及邀请报告人的10%,本次论坛的近30%报告人是“千人”、“长江”、“杰青”、“优青”和“青千”高层次人才;坚持每次论坛向特约报告人征集ppt报告,汇编印刷,为材料领域青年教师和学生提供了前沿、系列的学习资料;坚持设立“青年科学家论坛”,吸引青年学者参与,发挥青年生力军和主力军作用。

    大会报告邀请了朱经武院士、吕坚院士、杨军教授、刘维民院士、韩恩厚研究员、介万奇教授、宫声凯教授、刘正东研究员、吕昭平教授、孙军教授、马秀良研究员、胡伯平研究员、严密教授、杨德仁院士、邓龙江教授 15 位国内外知名材料专家分别就先进材料基础研究、材料制备与服役行为、先进金属结构材料、材料界面、先进磁性材料及电子信息功能材料主题,报告材料领域前沿研究进展及发展趋势,探讨国内材料发展现存瓶颈问题及发展策略。

    先进材料基础研究主题报告人:University of Houston朱经武院士、香港城市大学 吕坚院士、University of Western Ontario杨军教授



    材料制备与服役行为主题报告人:中国科学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 刘维民院士、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韩恩厚研究员、西北工业大学介万奇教授



    先进金属结构材料主题报告人: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宫声凯教授、钢铁研究总院刘正东研究员 、北京科技大学吕昭平教授


    材料界面主题报告人:西安交通大学孙 军教授、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马秀良研究员




    电子信息功能材料主题报告人:浙江大学杨德仁院士、电子科技大学邓龙江教授


    大会闭幕式由贾豫冬秘书长主持。他首先宣布了本次论坛 “第四届优秀青年科学家论坛”中评出的14位优秀报告奖获奖名单:西安交通大学张伟教授、清华大学陈浩副教授、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郑士建研究员、北京理工大学张加涛教授、西北工业大学谢科予教授、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刘知琪教授、南京工业大学沈岳松研究员、浙江工业大学曹澥宏教授、上海交通大学胡侨丹研究员、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许道奎研究员、南京大学余思远副研究员、华南理工大学褚衍辉副研究员、大连理工大学邱志勇教授、中科院化学所赵宁研究员,在座的各位院士为各位获奖人颁奖。

    颁奖仪式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徐惠彬院士宣布IFAM2019将在武汉举办,由武汉理工大学和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共同承办。

    在大会的闭幕总结中,大会名誉主席周廉院士首先对360余位报告人表示了感谢,并表达了对下一届论坛的殷切期望。下一届论坛的主题将结合武汉理工大学的专攻方向,大会及分会都将侧重于无机非金属、复合材料、高分子材料等主题。周廉院士着重感谢了海外华人联合会和材料委天津研究院;感谢了中国工程院冶金、化工与工程学部、中国材料研究学会、国家新材料产业发展战略咨询委员会、《中国材料进展》杂志社等机构和民间组织对论坛的支持;最后,感谢了沈阳市政府、沈阳市科技局、中科院沈阳分院、金属所、北京科技大学等各承办单位的大力支持与努力;以及各后台工作人员和贾豫冬秘书长的辛勤工作。

新材料2019年度会议在西安顺利召开

在已召开的材料学术联盟2018年度工作会议上,周廉院士提出“将材料学术联盟和材料委整合为一个中国材料领域的大平台,全方面培养人才,促进学术交流,并进一步支持材料产业发展”的倡议。 为了响应周廉院士的倡议,材料学术联盟大会与材料委共同推出了中国材料进展讲习班。讲习班以促进材料发展、加强交流学习、加快培育中国材料领域青年人才为目标,是大平台发展中重要的方面。 讲习班会对每年IFAM进行深度解读,主要关注材料领域重大进展及趋势、存在的问题和发展方向、研究方法和手段、热点研究方向等。此外,讲习班注重共性技术的学习如建模及模拟、 ICME、机器学习、 组织结构分析等......

  • IFAM2019—新材料产业与技术投资促进国际论坛于武汉圆满结束IFAM2019—新材料产业与技术投资促进国际论坛于武汉圆满结束“IFAM2019—新材料产业与技术投资促进国际论坛”在武汉国际会议中心荆霄厅顺利召开!本届国际论坛由国家新材料产业发展战略咨询委员会天津研究院联合天津市新材料产业联盟、海外华人科技组织联合会召开。本论坛以氢能源技术为主题,邀请了国内外新能源领域顶级专家、政府部门、产业界技术人士共同参与,就当前国际氢能源发展动向及国内趋势等问题进行探讨,参会人次150余人。


    大会剪影


    ▲专家陆续进入国际论坛会场


    ▲与会专家与嘉宾会前交流



    ▲主持人加拿大工程院院士杨军宣布论坛开幕


    ▲深圳大学徐坚教授致开幕词

    ▲海外华人科技组织联合会常务副会长黄学琪博士致开幕词

    专家精彩演讲

    在开幕式后,论坛正式进入到精彩的演讲环节,以下为专家演讲的精华内容。


    ▲李献国院士作《能源4.0》精彩演讲

    能源是人类社会和人类文明的存续、发展、繁荣的基础,随着全球能源危机日益加重、气候不断恶化,推动能源4.0时代已经变得极其重要—即新型能源的高效利用、成本可控、可持续供应且更加环保、以及各种能源体系和资源的互联互通。与工业4.0发展历程类似,能源体系也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能源4.0的重要标志即以氢为能量的载体,比如氢能驱动的燃料电池作为交通动力,即氢燃料电池汽车。与电动车相比,氢燃料电池汽车具有效率更高、更安全、更可靠的特性,氢是能源的可靠载体,具有清洁低碳、灵活高效的特点,是能源4.0时代的最佳选择。目前大规模推广氢能及氢燃料电池汽车存在技术和成本上的瓶颈,比如核心材料膜电极和铂催化剂,需要进一步提升性能并降低成本。滑铁卢大学实验室通过对氢燃料电池各部分的材料、结构、性能和成本等方面的不断研发,推动氢燃料电池技术的革新与进步。




    ▲范钦柏博士作题为《61年燃料电池研发的反思》的精彩演讲

    范博士通过简述燃料电池60余年来的发展历史,并结合自身35年的电池及燃料电池、制氢储氢的开发研究经验。范博士讨论了目前燃料电池等相关技术开发过程中的工艺和细节,指出了目前产业面临的一些重要问题以及氢能相关产业未来的发展方向。此外,范博士还提到:氢能在我们国家,相对完整的产业链还没有做起来,上游的发展相较于下游发展严重滞后。因此我们需要正视这一问题,解决这一问题。我们总是讲弯道超车,但弯道超车首先要找到道,否则超车就会翻车。如何全方位的发展好氢能便是我们目前需要寻找的一条道。




    ▲太田健一郎教授作题为《绿色氢能和燃料电池助力未来可持续发展》的精彩演讲

    太田健一郎教授的演讲可大致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通过二氧化碳浓度上升情况和全球气温上升情况介绍了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性;接下来对绿色氢能系统以及固体高分子燃料电池进行了说明,并指出了NEDO在燃料电池汽车方面的发展现状和发展目标;最后介绍自己的研究成果,用稳定实验、浸渍实验等数据说明与铂阴极催化剂相比,钛、锆、钽催化剂具有稳定性高、性能优良等优点,其中钛系催化剂最为突出。




    ▲西宫伸幸教授作题为《发展氢能供应链以实现未来氢能社会》的精彩演讲

    西宫伸幸教授首先介绍了日本的氢能相关政策、会议以及日本与国外在氢供应链上的合作项目及日本氢能发展现状,然后介绍了甲基环己烷、液态氢气和氨气三种氢气载体,最后西宫神幸教授介绍了其最新课题-磁制冷技术,磁制冷技术是液化氢气很有效率的一种技术,也是液化氢气的首选。




    ▲首藤登志夫教授作题为《内燃机中氢的有效利用,以及应用 SI 和 HCCI 技术实现车载制氢过程中的余热回收》的精彩演讲

    首藤登志夫教授的演讲可分为三部分:1、氢发动机有优点,但因为氢较快燃烧速度和较短熄灭距离导致热量损失。首藤老师提出了直接喷射分层进气燃烧降低壁面的热损耗。2、车载甲醇重整技术,甲醇具有比液氢更高的能量密度,容易产生氢。车载甲醇重整技术是提高氢燃料汽车行驶的有效技术手段。3、HCCI燃烧技术比传统的燃烧系统效率更高、废气排放清洁,但控制点火时间的技术有一定难度且两种燃料不宜于车辆携带。首藤老师就HCCI内燃机系统提出改进意见,将车载甲醇重整产生的二甲醚(DME)和甲醇重整气体(MRG)作为燃料。二甲醚和甲醇重整气体的反应都是吸热过程,利用发动机废气余热进行重整的燃料热值高于固态甲醇。




    ▲久保田祐信教授作题为《氢对 SCM435 低合金钢疲劳极限的影响》的精彩演讲

    久保田祐信教授的演讲主要介绍了氢对疲劳极限的影响。实验材料为经热处理后对氢脆敏感的低合金钢。在荷载频率为20Hz的情况下,采用光滑和深凹材料样本进行了疲劳统计试验。实验条件为大气或氢气环境,氢气表压为0.1MPa。尽管光滑材料样本在慢应变速率拉伸实验(SSRT)中有严重的氢脆反应,但该样本在氢气中的疲劳极限高于在空气中的疲劳极限。深凹材料样本在氢气中的疲劳极限与在空气中的疲劳极限相同。光滑材料样本的疲劳极限取决于是否出现裂纹,而深凹材料样本的疲劳极限取决于是否有裂纹扩展。实验结果表明,在高周疲劳状态下,氢对裂纹出现没有显著影响,影响裂纹扩展阈值。


    合影留念

    最后,参会专家、嘉宾及工作人员合影留念,IFAM2019—新材料产业与技术投资促进国际论坛圆满落下帷幕。



    ▲参会人员合影留念


  • IFAM2018新材料产业与技术投资促进国际论坛顺利召开IFAM2018新材料产业与技术投资促进国际论坛顺利召开

    2018年9月18日,IFAM2018—新材料产业与技术投资促进国际论坛暨《2017十三五新材料技术发展报告》蓝皮书首发仪式在沈阳皇朝万豪酒店顺利召开。本届国际论坛由商务部投资促进事务局、国家新材料产业发展战略咨询委员会、材料学术联盟主办,国家新材料产业发展战略咨询委员会天津研究院、海外华人科技组织联合会与《中国材料进展》杂志社共同承办。

    我国著名的中国工程院院士、超导和稀有金属材料专家、国家新材料产业发展战略咨询委员会主任周廉,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朱经武,美国工程院院士、美国密歇根大学教授乔蒂·马宗德,加拿大工程院院士、西安大略大学工业4.0研发中心中心主任杨军等二十余位海外专家及商务部投资促进事务局等相关领导和各界代表200余人出席了本次会议。

    周廉院士与朱经武院士等共同启动了《2017十三五新材料技术发展报告》蓝皮书的首发仪式。在首发式上,国家新材料产业发展战略咨询委员会主任、中国工程院周廉院士感谢朱经武院士、乔蒂·马宗德院士、杨军院士、商务部投资促进事务局领导、海外华人科技组织联合会常务副会长黄学琪先生、副会长邹德浩先生及与会20多位海外华人科学家的出席,对海外华人科技组织联合会及材料委天津研究院的工作给予了高度评价。

    周院士指出,材料委天津院组织国内外专家撰写和修改的蓝皮书对国内新材料产业发展提出了建设性意见;同时,材料委今后也将继续扩大并增强编写队伍,力争将蓝皮书做成国内材料产业界最专业最一流的系列发展报告,为我国新材料产业的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推动新材料产业的繁荣和进步。

    视频地址:https://v.qq.com/x/page/u0709nqn2ke.html

    针对开幕式播放的新材料产业发展报告蓝皮书首发式视频,周院士指出:“这是材料委对国内新材料产业发展的调研总结,为今后我国材料产业的发展提出建设性意见;材料委今后也将继续扩大并增强编写队伍,力争将蓝皮书做成国内材料产业界最专业最一流的系列发展报告,为我国新材料产业的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推动新材料产业的繁荣和进步。”

    ▲嘉宾共同为《2017 十三五新材料技术发展报告》揭幕

    与会专家研究报告精华

    美国密歇根大学乔蒂·马宗德院士作了题为《高品质金属增材制造工艺》的学术报告。

    报告重点介绍了应用在增材制造工艺上的智能光学检测系统(SOMS)和等离子体在线诊断。这套系统可检测到生产过程中任何缺陷的形成,如孔隙、微裂纹、成分或相变,最大限度地减少了生产时间和废品率。

    报告以单晶镍基合金的制备为例,展现了此系统控制单晶生长方向的优势,成品具有均匀的单晶结构,且尺寸为世界上最大的3D打印单晶镍合金。同时以制备Ni-Ti二元合金为例,解释了检测相变的工作原理。


    加拿大杨军院士作了题为《i3DP,由3D打印向4D打印拓展》的报告

    随着3D打印发展步伐的加快,杨军研究团队致力于丰富3D打印材料。凭借材料源于自然这一灵感,杨军研究团队开发了一种新型4D打印材料,新增功能及时间维度,是一种面向未来应用、低成本的解决方案。


    本杰明·海因与李海斌在论坛上关于增材制造标准情况的报告主要分为两部分:

    一部分是ISO/TC261增材制造秘书长本杰明·海因所作的增材制造领域视频报告,主要介绍当前国际上增材制造标准情况并高度评价了中国工作组及其提出的新提案和资格认证方向的新课题。


    另一部分是ISO/TC261增材制造中国工作组代表、全国增材制造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562)秘书李海斌所作的《标准助力增材制造质量提升》报告。他表示国家高度重视增材制造,增材制造标准可以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应用,促进质量检测和认证体系的形成。但增材制造现状堪忧,因此要让“标准决定质量”, “让标准成为对质量的‘硬约束’”。

    奥地利国家技术研究院的张宁欣博士作了题为《人工智能技术在锂离子电池制造中的应用展望》的报告。

    报告首先介绍分析了锂离子动力电池与电动汽车、人工智能技术两大产业的发展背景及现状;其次通过材料基因组学及锂离子电池制造过程和成本分析,张宁欣博士引出通过人工智能技术优化锂离子电池制造的研究,并以三个研究案例对人工智能技术在实际生产中的应用做出了详细示范;最后,张博士指出,人工智能技术在锂离子电池领域发挥应用尚需满足一些条件。


    日本九州大学李海文副教授作了题为《氢能发展的愿景与政策》的报告。

    报告以氢能——目前公认最为清洁的、同时也是可以进行大规模长时间储存的二次能源作为切入点,阐述了日本对于实现氢能社会这一美好愿景所作的长期规划以及九州大学在氢能领域的示范和研究工作。


    德国宇航中心丁文进博士作了题为《下一代集中式光热发电(CSP)系统中熔融盐储热技术的开发》的报告。

    报告率先介绍了CSP技术的原理:利用储热材料(如熔融盐)收集太阳光的热能,再利用收集到的热能结合传统的汽轮机进行发电。目前,CSP技术的成本还比较高,能量转换效率也不尽如人意,解决这些问题最有效的方法是提升熔融盐储热材料的温度。但是高温熔融盐对于储罐的腐蚀问题则是该技术进一步发展的关键,丁博士就高温熔融盐腐蚀控制的研究工作做了详细介绍。


    前佐治亚理工学院、先进工业制造研究中心、微电子研究中心等机构高级研发工程师徐怡博士作了题为《新型功能材料及自蔓延高温合成技术研发和应用》的报告。

    徐博士由自蔓延高温合成技术的原理阐释开始,介绍了该技术生产的一系列新型功能材料、结构材料、光材料和纳米材料;并着重强调了自蔓延合成技术生产的金属硼化物、硼化物氧化物混合物以及金属陶瓷复合材料的优异性能,可用于航空、航天、电子、通讯、军备、机械、冶金、化工、石油、地质、新能源(核电、风电、太阳能)等领域。未来,通过该技术生产的材料应用前景非常广泛,是一项非常有产业竞争力的新技术。


    中国旅德学者化学化工学会会长、栗田欧洲研发经理王荣彪博士作题为《德国新材料行业发展——专业学会实践经验》的报告。

    他介绍了学会概况、德国新材料行业发展现状、德国的战略决策以及作为会长的个人经验。此外,王会长还对新材料研究与欧盟关于化学品注册、评估、许可和限制法案与德国新材料的战略决策做了介绍。


    德国宇航中心的施远博士作了题为《从测试到建模的设计链—陶瓷基复合材料(CMC)力学性能的表征和模拟》的报告。

    报告首先介绍了CMC材料相较于传统陶瓷,除了耐高温、抗腐蚀、高强度的优势外,还拥有了更高的损伤容限。因此使得其在航空航天、飞机发动机、能源、卫星以及高端制动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施博士所在的团队重点关注CMC材料的研发、表征以及工况条件下的材料性能模拟。报告中,施博士也重点介绍了他在德国宇航中心有关CMC材料表征和模拟方面的研究工作。


    今后,材料委天津研究院将在周廉院士、徐坚研究员及各位专家的指导下继续出版年度系列蓝皮书、举办学术会议论坛及活动,为建设科技创新型国家、构建和谐社会贡献力量。



  • IFAM2017“高性能纤维及复合材料国际论坛”顺利召开IFAM2017“高性能纤维及复合材料国际论坛”顺利召开


    IFAM2017“新材料国际发展趋势高层论坛”于2017年11月10日在西安临潼悦椿温泉酒店隆重开幕。

    作为论坛系列活动之一,由国家新材料产业发展战略咨询委员会专门组织召开的“高性能纤维及复合材料国际论坛”也于当日胜利召开。

    本次国际分论坛由材料委天津院、中科院化学所承办,孙晋良院士担任论坛主席,徐坚研究员担任论坛秘书长,梁瑞凤教授担任副秘书长。

    论坛邀请国内外高性能纤维材料领域的著名学者和产业界人士,就高性能纤维材料及技术发展中的热点问题和发展趋势进行分析与讨论。

    ▲大会签到现场

    ▲材料委天津研究院会场展台

    ▲展台会议资料-分论坛报告人介绍

    11月10日下午13点20分,论坛正式开幕,论坛副秘书长、美国国家科学基金委基础设施领域复合材料协同创新中心(CICI)常务主任梁瑞凤主持开幕式,周廉院士致辞,徐坚研究员对IFAM2017大会及本次“高性能纤维及复合材料国际论坛”作了英文介绍,之后梁瑞凤教授对复合材料领域的国际合作交流与创新作了简要介绍。

    ▲周廉院士致开幕词

    ▲徐坚研究员作论坛介绍

    ▲梁瑞凤教授开场介绍

    随后,报告正式开始。

    首先,

    ●梁瑞凤教授代表美国复合材料制造商协会(ACMA)主席Tom Dobbins作题为“Composites in North America”的开场演讲。

    在报告中梁教授详细介绍了ACMA的组织架构、工作职责以及近年来的工作成果,包括开办CAMX 展会(The Composites and Advanced Materials Expo)、建立复合材料网络平台及实验室等。

    随后,梁教授又介绍了ACMA在市场建设及发展中所做的努力;与IACMI的合作项目 – State of the Practice in Recycling Composites;ACMA所参与的行业标准制定以及复合材料行业技师认证计划等。

    最后,他表示北美复合材料行业将积极地投入更多市场(如海上风力发电、汽车制造、航空航天、基础设施建设等领域)并将在更多国家蓬勃发展。

    ●荷兰埃因霍芬理工大学的Piet Lemstra教授,带来题为“Developments in Processing Polyethylene into High-performance Fibers & Tapes”的精彩报告。

    Lemstra教授的报告主要围绕高性能聚乙烯纤维——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纤维(UHMW-PE)的研究进展展开。

    首先,报告介绍了UHMW-PE纤维的性能特点、发展历史和典型纺丝生产方法。这其中包括UHMW-PE纤维同其他高性能纤维(碳纤维、芳纶纤维)的性能和应用比较;以帝斯曼的Dyneema纤维为代表的溶液纺丝法(以十氢化萘作为溶剂、纺丝溶液浓度~10%)和中国的UHMW-PE纤维纺丝技术(以石蜡油作为溶剂、纺丝溶液浓度8-10%)。

    随后,Lemstra教授介绍了其开发出新的工艺技术:以二甲苯为溶剂,使用蒸汽从初生纤维中去除溶剂,可以显著降低UHMW-PE纤维纺丝的工艺复杂程度。在UHMW-PE纤维纺丝的新技术方面,Lemstra教授还介绍了Tervoort等人最近的发现,即使用不良溶剂天然(植物)油实现了初生纤维的超级拉伸性能,纺丝浓度达到25%;以及帝人等公司最近开发的无溶剂纺丝方法等

    最后,报告对UHMW-PE纤维的未来进行了展望,表示对这种超级纤维的开发未曾停下脚步,其性能开发和应用潜力都尚未达到极限。

    ●日本信州大学大越丰教授与大家分享题为“Structure Development Analysis for Understanding the Strength of Poly(ethylene terephthalate) Fiber”的重要报告。

    大越丰教授的报告主要围绕“通过分析聚酯纤维结构形成研究纤维强度”进行。强度是纤维最重要的性能之一,大越丰教授在报告中首先介绍了分子定向与聚酯纤维强度的关系,以及典型的聚酯纤维结构模型。

    他提出,通过分析已形成的纤维结构很难解释其与纤维强度的关系,但可以利用同步辐射X射线源和激光加热拉伸技术分析纤维结构的形成过程。结果发现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纤维在颈缩后会通过纤维状近晶相形成稳定的纤维结构,而纤维强度与液晶相的量和状态(承受施加到纤维上的外部张力)之间具有密切关系。

    随后大越丰教授介绍了纺丝速度与纤维强度的关系,指出随着纺丝速度下降,纤维可能达到的最大强度会提高。最后大越丰教授总结了纤维结构形成模型与物性的关系。

    ●来自日本广岛大学的松井亨景教授作题为“High Performance Aramid Fibers: Productions and Applications”的重要演讲。

    松井教授首先简单地介绍了高性能纤维及其特性,又分别介绍了不同种类聚合物的强度和模量极限值。

    随后松井教授结合其在日本帝人和广岛大学长年的研究工作经验,分别针对对位芳纶纤维和间位芳纶纤维的研发、制备与应用进行了详细介绍和对比,产品涉及日本帝人的Twaron®、Technora®、Conex®、Teijinconex®,杜邦的Nomex®,我国烟台泰和新材料的纽士达®、泰普龙®等。此外,松井教授还为大家总结了各种纤维品牌的产能和应用现状。

    最后松井教授总结到:目前芳纶纤维的生产和应用已经取得了一部分进展,第一阶段的主要技术已经清晰,但是对于实现极限性能来说,还将有很多挑战。目前芳纶纤维成本与性能的竞争已扩展到全球,今后急需要扩展芳纶纤维的应用研究,未来芳纶纤维将很有可能应用于IT、航空航天、电子以及海洋开发等领域中。同时松井教授建议,一些新的产品,例如PPTA薄膜,应该被更加充分地利用。

    ●会议下半场,本次论坛副秘书长、美国国家科学基金委基础设施领域复合材料协同创新中心(CICI)常务主任梁瑞凤教授讲述题为“Disruptive Composites for Infrastructure”的重要报告。

    梁瑞凤教授的报告主要围绕着复合材料在基础设施中的应用展开,介绍了通过学术界与政府和相关行业的合作,复合材料在基础设施的应用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

    在过去的30年里,在美国联邦政府、州政府以及复合材料行业的支持下,大学已经在民用基础设计应用的玻璃钢复合材料方面建立了许多研究项目,为必要的数据集奠定基础,从而实现广泛的实际施用。

    这些工作从材料的实验室研究开始,其中包括用加速的测试方法来预测基础设施的长期性能。同时,美国政府还赞助了一些示范项目,以更好地了解在真实环境条件下的复合材料实际表现。

    此外,相关领域的材料开发、高效结构设计和制造技术方面也有很多创新。报告还介绍了随着这些研究进展而导致的许多规范和设计指导的发展。这些新规则的出现将有助于玻璃钢复合材料与其他建筑材料(如混凝土、钢材和木材)在公平的竞争环境中展开市场竞争。

    ●日本东京工业大学副教授盐谷正俊,分享了题为“Structure-property Relationships of Carbon Fibers Analysed with Synchrotron Radiation Microbeam and Micromechanical Tests”的报告内容。

    碳纤维主要应用在飞机、汽车和风能领域,其长处体现在重量轻、二氧化碳排放少。盐谷副教授指出,其研究室对新材料在现有压力最大化情况下,对碳纤维的拉伸性能及其结构进行了缺陷分析;同时,使用先进Spring-8同步加速器X射线辐射对碳纤维的裂纹和弹性进行了分析。

    研究发现,碳纤维强度的优化是由有凹口的纤维强度决定的。强度是由凹口顶端相邻的区域决定的,其反映了该区域的真实结构。

    另外,在不同的液体中可根据强度来分析纤维横截面上凹口的位置。此外,碳纤维的抗压强度取决于纳米孔的纵向长度。

    ●日本东京大学助理教授万熠作题为“Discontinuous Carbon Fiber Reinforced Thermoplastics on Automotive––Development and Research”的精彩演讲。

    东京大学助理教授万熠介绍了CFRTP(碳纤维增强热塑性塑料)在轻量级应用方面表现出的卓越适用性,同时介绍了短切碳纤维增强热塑性塑料(DCFRTP)目前的研发及应用现状、材料研发以及工业应用障碍。

    同时介绍了针对使用X射线微观CT的DCFRTP内部几何形状的两种不同的测量和量化方法,并给出两种力学解析仿真模型来计算DCFRTP的力学特性并对实验有较好的重现性。

    ●中科院化学所刘瑞刚研究员作题为“Progress on the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of High Performance Fibers”的重要报告。

    刘瑞刚研究员的报告主要围绕着中国的高性能纤维研究进展展开,介绍了中国主要高性能纤维发展的关键问题和我国发展高性能纤维的原则,并就我国超高性能聚丙烯腈纤维(PAN)、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纤维(UHMWPE)和芳纶纤维制备的最新技术和成果进行了介绍,展示了我国在高性能纤维的科研和产业发展上的卓越实力。

    ▲茶歇时间,全体参会人员合影

    嘉宾报告结束后,徐坚研究员主持讨论环节,与会人员就报告内容进行热烈的学术讨论。大家纷纷发言,对中国高性能纤维及复合材料在科研、技术、产业、应用中的战略目标、未来发展等方面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报告人回答问题

    ▲报告人交流讨论

    ▲参会人员发言

    ▲东华大学副校长朱美芳教授会上发言

    最后,梁瑞凤教授为本次会议结词,一句“China Rocks” 的响亮口号令全场振奋,仅仅两个词喊出了与会人员对中国在高性能纤维和复合材料领域不断前进发展的信心和美好愿景。论坛也在这样热烈而鼓舞人心的气氛中圆满落下帷幕!

    ▲参会专家会后合影



新材料2019年度会议在西安顺利召开

在已召开的材料学术联盟2018年度工作会议上,周廉院士提出“将材料学术联盟和材料委整合为一个中国材料领域的大平台,全方面培养人才,促进学术交流,并进一步支持材料产业发展”的倡议。 为了响应周廉院士的倡议,材料学术联盟大会与材料委共同推出了中国材料进展讲习班。讲习班以促进材料发展、加强交流学习、加快培育中国材料领域青年人才为目标,是大平台发展中重要的方面。 讲习班会对每年IFAM进行深度解读,主要关注材料领域重大进展及趋势、存在的问题和发展方向、研究方法和手段、热点研究方向等。此外,讲习班注重共性技术的学习如建模及模拟、 ICME、机器学习、 组织结构分析等......

  • 《大湾区海洋生物质与海洋材料开发应用发展趋势》发展战略研讨会顺利举行!《大湾区海洋生物质与海洋材料开发应用发展趋势》发展战略研讨会顺利举行!

    在庆祝深圳特区成立四十周年之际,由国家新材料产业发展战略咨询委员会(大湾区深圳研究院、天津研究院)、新材料在线®组织的《大湾区海洋生物质与海洋材料开发应用发展趋势》发展战略研讨会于2020年10月12日在深圳举行,来自全国和海外20个单位、以中国工程院谢和平院士、加拿大工程院杨军院士为代表的28位专家参加了本次研讨会,在这次线下和网上结合的会议中,与会专家针对未来十五年大湾区海洋生物质与海洋材料的开发应用趋势、发展战略框架、人才基地建设各抒己见、进行了热烈的讨论。


    ▲谢和平院士发言


    全球海洋面积约占世界海陆总面积71%,当前国际竞争聚焦于海洋经济(又称蓝色经济),是保护、开发、利用海洋以及与之相关的各类社会生产活动总和。2001年联合国正式提出“21世纪是海洋世纪”。海洋是中央“一带一路”宏大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由中国制造到中国智(创)造的必经之路,更是中华民族复兴的必由之路。


    ▲刘会洲老师发言


    我国海岸线总长1.8万公里,是“海洋大国”但远远不是“海洋强国”。党的十八大已明确提出“建设海洋强国国家战略”;“靠海洋科技推动海洋强国战略”;要求“提高海洋资源开发能力,发展海洋经济,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坚决维护国家海洋权益”。海洋经济的发展将为我国国民经济提供一个全新的经济增长点和规模产业经济群。


    ▲部分与会专家讨论


    2019年8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意见》中明确提出了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在本次会议上,专家们基于海洋资源/能源的新材料开发和海洋工程材料应用,结合南海开发、粤港澳大湾区和深圳建设,针对2021-2035年我们做什么、怎么做、做成啥的问题,提出了海洋科技战略要聚焦海洋、摸清家底、需求牵引、引领未来的研究思路,在“海洋食品、海洋药物、海洋材料、海洋工程、海洋能源”等五个方向上,把重点聚焦于“基于海洋的食品/生物/药物研发、基于海洋的功能材料及海工材料开发、基于海洋能源/资源综合利用的新材料应用”。同时,与会专家还对建设大湾区海洋人才和科技基地(如深圳海洋大学)、筹划海洋物质高效检测平台(如深圳光源的生物质、海洋材料分析检测线站)、引进和培养跨学科、跨技术领域的复合型海洋科技人才,予以充分的肯定和高度评价。


    ▲现场与会专家合影留念






  • “我国氢燃料电池面临的突出问题与未来发展方向”闭门研讨会顺利召开!“我国氢燃料电池面临的突出问题与未来发展方向”闭门研讨会顺利召开!

    随着国务院、能源局等部门《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能源技术革命创新行动计划(2016-2030 年)》的出台,我国燃料电池汽车发展进入快车道,燃料电池技术也得到了显著地进步。目前,我国已经在氢能和燃料电池产业链中部署了整车、系统和电堆,但燃料电池零部件的相关公司仍然很少。国内公司虽涉及关键零部件的生产,但在可靠性和耐用性方面与国际先进水平还有很大的差距,多数关键材料和部件仍然依赖进口。

    为了更好地了解、探讨我国氢能和燃料电池发展的情况,9月25日下午国家新材料产业发展战略咨询委员会天津研究院在武汉国际会议中心组织召开了“我国氢燃料电池面临的突出问题与未来发展方向”闭门研讨会。

    国家新材料产业发展战略咨询委员会常务副主任、深圳大学徐坚教授作为主持人率先介绍了本次研讨会背景及与会嘉宾。中能源工程集团氢能科技有限公司首席执行官范钦柏博士,江苏集萃安泰创明先进能源材料研究院有限公司董事长、国家新材料产业发展战略咨询委员会副主任周少雄先生,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温兆银研究员,中国氢能产业技术创新与应用联盟执行秘书长、武汉氢阳能源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李洪波博士等氢能领域学术及产业重磅专家等20余人出席了本次研讨会。


    ▲闭门研讨会现场嘉宾认真聆听


    随后,徐坚教授宣布正式进入研讨环节。此次研讨会主要围绕两个议题展开,充分凝聚专家智慧力量,推动我国氢能产业发展。


    研讨会议题

    议题一:氢能产业发展

    在国家政策的引导下,氢能行业也逐渐趋于火爆,与会嘉宾就“氢能产业发展”的相关问题进行讨论研讨。
    1. 当前,国内是否是氢能推广的最好时机?

    2. 国内在氢能发展方面的优势是什么?

    3. 世界主要发达国家对氢能发展战略定位?

    4. 与世界主要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氢能相关技术处在什么水平,差距点是什么,相关配套产业如何?
    5. 未来推动氢能行业健康发展需要考量哪些方面问题?

    议题二:燃料电池技术

    燃料电池作为氢能最主要的应用,当下备受关注。在短暂的休息之后,与会专家围绕“燃料电池技术”相关问题进行讨论。

    1. 我国在燃料电池领域有哪些具体的规划布局?
    2. 燃料电池核心材料自主化率方面存在哪些问题及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有哪些?
    3. 国内在政策引导、技术支持及市场配套方面应该如何规划部署燃料电池的发展?
    4. 燃料电池技术的未来发展方向?
    5. 燃料电池相关核心部件和核心材料的研究方向、发展方向?

    针对这两大议题及相关问题,与会氢能专家各抒己见,深度分享自己的的观点、问题及建议,现场氛围十分热烈。通过本次研讨会,我们对当前国际及国内的氢能发展趋势、氢能的多种应用前景、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阻碍、产业化进程、关键技术与关键材料等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研讨会圆满结束。


    国家新材料产业发展战略咨询会天津研究院将在充分整理吸收专家发言之后,为大家输出本次研讨会的优质成果!


  • 记 • 9月24日新材料产业与技术投资促进国际论坛答谢晚宴!记 • 9月24日新材料产业与技术投资促进国际论坛答谢晚宴!

    9月24日下午,“新材料产业与技术投资促进国际论坛”圆满结束。为向远道而来的海外专家表示感谢,国家新材料产业发展战略咨询委员会天津研究院联合海外华人科技组织联合会隆重举办了答谢晚宴。


    晚宴开始前,海外华人科技组织联合会常务副会长黄学琪博士、国家新材料产业发展战略咨询委员会常务副主任徐坚教授发表致辞,对来自海外的专家学者为学术交流做出的贡献表示感谢,并表达希望以后能继续紧密合作、共同促进氢能发展的愿景。


    晚宴致辞


    晚宴期间,参会嘉宾进行热烈地交流。


  • 中国核材料进展与趋势研讨会在京召开中国核材料进展与趋势研讨会在京召开

    9月1日,中国核材料进展与趋势研讨会在北京工业大学举行。此次研讨会由国家新材料产业发展战略咨询委员会主办,西北有色金属研究院、钢铁研究总院、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和西安稀有金属材料研究院等共同承办。


    核材料是国家重点发展的新材料,是国防建设不可或缺的关键材料,也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材料。随着我国能源发展方式的转变,我国核工业处于历史关键的发展时期。为了适应核工业的发展,解决我国核材料发展中存在的瓶颈问题,国家新材料产业发展战略咨询委员会邀请了国内核材料领域的权威专家学者,讨论核材料的研究与应用现状、进展、存在问题与未来发展趋势,旨在为我国核材料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建言献策。


    这次会议分为主题报告和建议讨论两大环节。9月1日上午的主题报告会由我国著名超导和稀有金属材料专家、国家新材料产业发展战略咨询委员会主任周廉院士和中国工程院李冠兴院士共同主持,七位专家先后登台演讲:


    ▲周廉院士主持会议(拍摄者:武文军)

    ▲李冠兴院士(拍摄者:武文军)


    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汪小琳研究员以《核工程对材料的需求》为题阐述了当前核工程材料的需求状况;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总设计师王明政分享了题为《快堆材料的现状、问题与趋势》的报告内容;清华大学核能研究院教授孙立斌作了题为《高温气冷堆材料的现状、问题与趋势》的演讲;中科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总师周兴泰作了题为《钍堆材料的现状、问题与趋势》的报告;中科院近代物理研究所研究员王志光讲述了《ADS嬗变堆材料的现状、问题与趋势》;中核军工部部长马文军给大家带来了报告题目为《XX核材料存在问题及需求》的精彩演讲;之后,西南物理研究院院长刘永与大家分享了题为《聚变堆材料的现状、问题与趋势》的精彩报告。


    ▲与会专家们合影留念(拍摄者:武文军)

    下午的报告会由国家金属腐蚀控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材料环境腐蚀研究中心主任、中科院沈阳分院院长韩恩厚与浙江大学教授刘正东共同主持,先后有七位专家登台作报告:上海核工程研究设计院王永东研究员以《我国CAP1400三代核电设备材料的问题和挑战》为题阐述了当前核电设备材料面临的问题;中国钢研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刘正东教授分享了题为《核用结构材料与装备制造挑战与技术进展》的内容;广核集团公司研究院研究员肖岷作了题为《国际核工程材料发展》演讲;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总工程师刘承敏作了题为《核动力堆材料需求和挑战》的报告;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研究员杨文讲述了题为《辐照损伤研究的基础设施状况与需求》内容;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研究员韩恩厚介绍了《核用结构材料腐蚀服役安全》;最后,西北有色金属研究院所长张于胜和大家分享了题为《西北有色金属研究院核工程材料研发进展》的重要报告。


    五十余位与会人员对我国核材料的发展趋势展开了热烈讨论,并对我国核能领域的材料发展提出了许多重要的建议。


  • 助力国内新材料产业发展,海外高科技项目路演会在沈阳成功举办助力国内新材料产业发展,海外高科技项目路演会在沈阳成功举办

    2018年9月18日下午4点,由商务部投资促进事务局、海外华人科技组织联合会共同举办的“海外高科技项目路演会”在辽宁沈阳召开。


    ▲黄学琪(左)与杨军院士(右)到达路演会会场


    ▲杨军院士(左)与乔蒂·马宗德院士(右)会前交流


    ▲商务部投资促进事务局林若尘主任(站)与杨军院士(左一)会前交流


    ▲张宁欣研究员(右)与参会人员在会前交流


    ▲黄学琪(后)、钟传建博士(前排左)、王荣彪会长(前排右)准备开幕辞及主持词


    ▲海外华人科技组织联合会为参会嘉宾定制小礼品

    “海外高科技项目路演会”作为海外华人科技组织联合会的系列活动之一,是国内材料领域产业与技术对接的一次重要活动。本次项目路演会邀请到了国内众多产业园区、投资金融机构以及有项目需求的企业前来参加,旨在搭建高新技术与产业、资本对接的桥梁,提高国内新材料产业竞争力。本次“海外高科技项目路演会”邀请到的12位海外路演嘉宾共带来了20余项海外技术,项目成熟度高,部分已于国外产业化。

    ▲张传芳博士浏览海外华人科技组织联合会精心准备的专家个人展板


    ▲参会人员浏览专家简介并拍照记录


    海外华人科技组织联合会专家顾问委员会

    材料科学委员会


    报告开始前,由海外华人科技组织联合会常务副会长黄学琪致会议开幕辞,并向此次前来参会的15名海外专家颁发“海外华人科技组织联合会专家顾问委员会材料科学委员会”聘书,以延伸本次会议效果,促进国际新材料研究和应用及产业界人士的合作和交流。


    ▲海外华人科技组织联合会常务副会长黄学琪致开幕辞


    ▲颁发“海外华人科技组织联合会专家顾问委员会材料科学委员会”聘书


    ▲报告人介绍待转化项目


  • 石墨烯研究及应用进展研讨会在京召开!石墨烯研究及应用进展研讨会在京召开!

    2016年12月17日,由国家新材料产业发展战略咨询委员会主办,国家新材料产业发展战略咨询委员会天津研究院及西北有色金属研究院协办的 “石墨烯研究及应用进展研讨会” 在北京工大建国饭店召开。会议邀请了10名院士、40余名国内知名专家以及众多石墨烯领域企业代表,就我国石墨烯材料和应用技术发展现状、挑战困难、瓶颈问题、发展方向、应用前景等进行了讨论。此次会议的目的是通过专家的讨论对上述相关问题达成一致,针对石墨烯的未来发展方向为国家、地方政府或企业做出正确引导。


    参加本次会议的院士包括中国工程院周廉院士、中国工程院陈立泉院士、中国工程院屠海令院士、中国科学院刘忠范院士、中国科学院俞大鹏院士、中国工程院王震西院士、中国工程院吴以成院士、中国工程院李言荣院士、中国科学院范守善院士以及中国科学院李玉良院士。出席会议的人员还包括国家新材料产业发展战略咨询委员会常务副主任徐坚,国家新材料产业发展战略咨询委员会副主任兼秘书长翁端,国家新材料产业发展战略咨询委员会天津研究院副院长姚长亮,黑龙江省七台河市市长徐建国,以及来自高校、研究所、政府、企业、金融界和媒体界的代表。

    ▲10位院士会后合影


    会议由清华大学教授翁端主持,由周廉院士致开幕词,北京大学刘忠范院士、中国科学院李玉良院士、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任文才研究员、中国科学院重庆绿色智能技术研究院史浩飞研究员 、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刘兆平研究员、上海交通大学张荻教授、东华大学朱美芳教授、哈尔滨工业大学武高辉教授、北京科技大学李晓刚教授等来自国内高校、研究所、企业等石墨烯研究单位的专家分别作了相关专题报告。


    ▲会议现场


    报告后,与会院士及专家就国内外石墨烯技术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热烈讨论。专家们普遍认为石墨烯的发展前景是光明的,未来的石墨烯研究应重点关注石墨烯本征性质及制备方法,致力于从材料上解决问题,真正找到石墨烯不可被取代的杀手锏级应用,使石墨烯产业走得更远。此外,专家提醒,我们应积极地参与国际上对石墨烯相关准则、标准的制定工作,为今后的石墨烯产业化铺路,同时避免石墨烯投资过热,造成低水平重复过多,要注重投资效率,对市场投资过热和产业盲目布局予以调控。



新材料2019年度会议在西安顺利召开

在已召开的材料学术联盟2018年度工作会议上,周廉院士提出“将材料学术联盟和材料委整合为一个中国材料领域的大平台,全方面培养人才,促进学术交流,并进一步支持材料产业发展”的倡议。 为了响应周廉院士的倡议,材料学术联盟大会与材料委共同推出了中国材料进展讲习班。讲习班以促进材料发展、加强交流学习、加快培育中国材料领域青年人才为目标,是大平台发展中重要的方面。 讲习班会对每年IFAM进行深度解读,主要关注材料领域重大进展及趋势、存在的问题和发展方向、研究方法和手段、热点研究方向等。此外,讲习班注重共性技术的学习如建模及模拟、 ICME、机器学习、 组织结构分析等......